媒体聚焦
山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校内媒体 >> 山大人物 >> 正文
李兆亭:书要教透 病要看好 心要放宽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2日 10:59    作者:    点击:[]

李兆亭教授名言:

●培养医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为人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到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不求名、不求利、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伯乐精神。

●好医生应该是出色的“侦察兵”,对疾病的部位、病理阶段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情况,都应有一个周密细致的研究和宏观的掌控,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现在的医院总的说还是太少了,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分管的病号却相对的减少,僧多粥少,医生还能学到什么,怎么提高?就好比一杯茶,冲的水越多,就越来越淡,没有滋味了。

●看病好比隔皮猜瓜,尤其是外科大夫,一刀下去是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任的。切准了,病人才会来找你;切错了,谁还敢来“买你的瓜”。

●作为学生,最要脚踏实地,好高骛远是要不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不是一天天想出来的。

●人才的培养要有压力,有奖励,严格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自己成才,要想把底下的人训练好,一定要严,严师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

生平:李兆亭,1923年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任上海中山医院外科医师。1951年来山东,任省立医院外科副主任、原山东医学院副教授。1976年任千佛山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原山东医学院教授。1986年以来任原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教授、原山东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

曾任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代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普外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普外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山东分会理事,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现任《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名誉总编辑、《普通外科学文献》杂志顾问。

医师就是医生与老师

全国著名普外科专家李兆亭教授仍思维敏捷,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谈到目前医疗人才的培养时,老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对广大患者的治疗中体现出它实践的价值和服务的特性。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大夫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显然,看病过程中,谁也不愿选择一个水平低的医生。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夫却大有人在。那么,溯本求源,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培养医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打个比方,就像抚育孩子,从蹒跚学步,到上学,再到自立,每一步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培养医生也是一样。李教授指出,医学是门枯燥的学科,同时又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老师的指导和带教非常重要。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到成为一名看病的医生,每一步都倾注着老师的心血,尤其作为一名外科大夫,要动手,很多时候都需要手把手地教,然后才能慢慢积累,形成经验。就这样,看着学生在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老师在欣慰中一天天老去。

“然而”,李教授感慨地说,“这样的老师一天比一天少了。”

医生,尤其是教学医院的资深医生,要做的事不外三件:临床、科研和教学。现在很多大夫都很重视临床医疗,这是好事,但很多人却过于偏重,完全放弃了科研和教学。因为临床干好了,可以名利双收:看病看得好,自然就有人请你,就少不了丰富的报酬,这对于一些“工资了了,到处去跑”的医生们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尤其是外科大夫,“手术刀一响,黄金万两”嘛。例如北京一位知名专家,就经常应某地之邀,前去动个手术,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这比起枯燥、劳累的教学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有些医生,特别是大牌医生,都不愿去上课教学生。

“但我总认为这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手术后,病人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反应,有的轻,有的重,但总存在一个观察期,这时最需要一个明白病情和手术过程的负责大夫在身边,但他却开完刀拍拍屁股走人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说到这里,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是他的一位亲戚,家住浙江,生病要做手术,请了一位上海的医生。手术很成功,但做完后医生就走了。可一天还没过,病人突然并发其他病症,手术者走了,惟一掌握病情的大夫碰巧又出发了,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后来虽然请了很多大夫会诊,可等到查明原因时已经太晚了,病情就这样被耽搁了。

对于这类事情,李教授分析:这也算是一种地方保护,为了防止病号外流,很多地方医院常常把大医院的知名大夫“请进来”,而不是让自己的大夫“走出去”学习。这对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件好事,很多年轻医生对一些病症、手术,充其量只能观察观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操作锻炼。而那几个大夫却全国上下得满天飞,长此下去,只能导致人才缺乏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不能成为我国医疗现状的主流,也不应该成为人才发展的羁绊。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就非常重视,投入也大,只是近年由于经济因素才略有缩减。但很快人们便发现这种缩减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目前,我们的医院和医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日益关注。因此,医生总体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人们的健康状况。而这种水平的高低并不单单表现在专业水平上。有些时候,医生的服务态度、敬业精神,更能显示出其高水平、高素质的一面。

李教授回忆起他年轻那会儿做住院大夫时,整天和病人呆在一起,了解病人就是了解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有一次,来了一位腰痛患者,经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只好隔离观察。在近三天的观察期内,他们几位大夫每隔1小时都要细致地检查记录一次,吃住都不离开。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病人的腰痛一直在向前放射。到了第三天,疼痛突然转到右上腹部,又经过检查,确定了——阑尾炎!

对于这件事,李教授感触很深。他说,医生看病,光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疾病的表现都非常复杂,没有执着的敬业精神,没有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时,很多都是悬于做和不做一线之间,这个时候,病人的生命交在你的手中,怎么决定,这不仅需要一流的医术,更需要具备一种超强的判断和思辨力。而这种能力决不是老师和教科书能给予你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的积累;医生对自己工作不断反省不断进取的积累。

因此,李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们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敬业、服务。

为医之道:胆大心细智圆行方

1500年前,我国医家孙思邈写下《大医精诚》。他认为,所谓大医就是合格的医生,为医者要“术精”“心诚”,要从病人出发,胆大心细,从实际着手,不贪名利。文中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李兆亭教授结合自己一辈子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两句话这样解释:胆大,是在必要下决心时不要畏缩不前,不要优柔寡断,但不是乱干蛮干。这样的事在医疗上并不少见,古时病情紧急,医生要根据情况用“猛药”或加大剂量,这在平时是忌用的。

目前这类事也不少见,如车祸导致伤员昏迷,但出现内出血征象,要准确、及时下决心开腹探查就需要胆大。心小,是在进行治疗中要细心谨慎,如履薄冰,切不可粗心大意。古时用药如此,目前手术也是如此。换心瓣膜,行脏器移植,用什么号的针,哪类线,针距多少,边宽多少,打结的紧张度如何,均需一丝不苟。

智圆,是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经济条件、医生的能力、医院的条件、家属的认知情况来决定,不要拘泥于书本、医生经验和个人的需要而定。行方,则是行为要端正,不贪名不夺利,品行要端正有方。

500年前,名医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总结到,行医最重要的是要一视同仁和济贫扶困。李兆亭教授每每读到这些先人的话语便感慨:为医者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无视病人的地位、贫富,这是原则,也就是古代所说医道的“道”。“医乃仁术”。仁就是爱人助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病人以生命相托,医生应尽一切可能,全心全意为其医治,为其解除病痛,这就是大医精诚的核心。

三特点、两难处和一幸福

一向善于总结的李兆亭教授将自己的医师生涯总结为三特点、二难处和一幸福,话说的朴实无华,句句真言,令人深思深省。

先来看三特点:

1.一生在解决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来时愁眉苦脸,走时喜笑颜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与医息息相关,因此,为医是服务人民的最好工作。

2.直面群众,一视同仁。有病的人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再特殊的人群在病时都要为医者去治疗服务,在诊治原则上并无贫富之分。

3.为医者必须爱人助人之心永存,不然社会不容,良心不容。路遇车祸,为医者一定会去参加急救,旅客途中急病,为医者一定会主动去尽力而为。为医者从参加这项工作开始,就命定要爱人助人,不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可厚此薄彼,不可没有爱心。

再来看二难点:

1.工作没有时间性。当工作需要时,八小时工作制、节假日都要自动放弃。手术未完不能下班,刚刚手术后的病人,手术医生一定要观察到度过险境。

2.一辈子在干和学。不能懒、散、贪。不计较名利、不图享乐。科学在飞快发展,不干不学跟不上形势,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马虎不得。

最后是一幸福:

当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操劳,病人康复,微笑出院,这种幸福感也只有为医者能享受到。

李教授把这一幸福放在最后,是想说明做医生不能光想着享福,为病人解除病痛才是最首要的。正如中国外科鼻祖裘法祖教授在他的《65年外科生涯的感悟》一文中说的那样:“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的才智、辛劳、换来病人的康复”。李教授认为每个医生都要经常思考,深刻体会什么是做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让人感到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名医生,而更像是一位布道者——教人求真,教人做事,教人做人……近半个世纪以前,马丁•路德•金面对百万美国人群,说出了“我有一个梦想”,民权运动终于推动了民权宪法的诞生。风流云转,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一批马丁•路德•金们,把他们的思想和梦想注入现代人贫瘠的内心……

活到老 学到老

李兆亭教授常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医德、医风和医术。提高是没有止境的,说很容易,做起来难,他到了老年更能体会到这一切。李教授认为学习提高有五个方面:1.从书本上学。从当医者开始,就要读医学杂志、参考书,现在更有网上搜索,这样才能切合实际,跟上新的形势。2.从实践中学。医是需要实践的科学,要接触病人,要参加治疗。有一点必须记住,就是同一种病,每个病人也都不一样。一定要在实践中学,当然开始时要在上级指导下学习。要记住强中有强,要从高手那里学。3.从成功中学。自己和别人成功的经验都要总结学习。这最容易疏忽,因为治疗成功沾沾自喜,以为这是必然的,其实其中有很多需要不断提高的。4.从失败中学。这最不容易,因为多数人不愿提失败之事,其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有时是一个人的重要转机。失败后不要丧气,人的一生总是有小的败笔,千万不要闯大漏子。古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从失败中学习提高。医院中应重视死亡病历讨论,可惜现在已在淡化。5.从总结中学。临床医学就是从不断总结中提高,我国古代名医早就知道要收集医案,编写资料。自己的总结,别人的总结都值得学习。所以一定要学会写总结。

合格医务工作者有三个要求

李兆亭小时候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母亲就会在他身后的家门口喊“好好念书——”,母亲一辈子信佛,非常善良,李兆亭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这些优点,从第一天做医生起,他就发誓要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老人对合格医务工作者的理解也由当年的激情和单纯变得厚重和饱满。在李兆亭教授看来,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有三个要求。

1.注意个人健康。人的寿命应该是120—150岁,现在之所以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自身摧残。暴饮暴食、烟酒过度、整夜打牌、不过正常生活使健康受损。保护好健康是事业成功的物质基础。

2.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是财富,是无价之宝。时间不能买,不能借,不能储存。失去时间什么也做不成。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爱惜,等到发觉,悔之晚矣。

3.一辈子要学习。人的智慧来自不断学习,要学专业,也要学处事,学得越多,有备无患。为了开拓思路,也应该学点历史、文学、哲学等等,这对“为医”“为人”都有好处。例如医学上很多地方都与辩证法有关。

量与质是一对矛盾,单计量就会有损,公路上汽车防超载,如果不按规律超量实行手术岂能不影响质,而质是医疗中的主要目标。多与少也是如此,大量多种高档抗生素一起用,早已证明是有害的。大与小只在于手术范围,大要根据需要和病人的条件,盲目扩大弊多利少。

这类矛盾在医疗上很多,学点哲学,甚至学点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对做一个合格为医者肯定有用。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黄金屋”,但确有做一个合格医务工作者之道。

李兆亭教授有一首“宽心谣”,是学赵朴初老人写的,他自己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看,对着两行字想上半天,笑上半天——

整天忙碌为病人,累也高兴,苦也高兴,

勤奋学习争提高,名也不计,利也不计。

上一条:神经内科李大年教授:杏林春暖苍生心 下一条:应诗达:钟情麻醉五十载 甘为人梯乐助人

关闭

Copyright © 2018-202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服务山东办公室    [网站管理]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835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