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山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校内媒体 >> 山大人物 >> 正文
[史学汇·学者]景德祥:见证大会的山大人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08:36    作者:文/吕倩 杨璇 图/刘梦冬 吕倩 刘茜    点击:[]

\

“这张照片是1985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合影,有刘大年先生、季羡林先生、恩师刘明翰先生等,照片还是我拍摄的,已经整整30年了。”景德祥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着那张颇有故事的明信片。

\

30年前,刘明翰教授先生是第1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也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刘明翰教授的学生,正公派德国留学的景德祥,陪同参加了大会。从中国正式组团参加会议,到大会在中国、在母校举办,30年光阴倏忽而逝,给景德祥留下了太多回忆。作为当时会议的参加者,同时也作为大会承办方山东大学走出来的学生,景德祥有太多话要说……

30年的见证,史学的盛会

“当时国际历史学会很重视中国代表团的参与,邀请中国代表参会,并表示希望我们加入委员会。”七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重返国际舞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历史学界也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1982年,中国继1938年之后,再度成为国际历史学会的正式会员。1985年,以刘大年为团长、季羡林为副团长的中国史学家代表团正式出席斯图加特第16届大会。中国与大会算是有了稳定长久的联系,“还记得当时刘大年先生发言时十分慷慨激昂,很是凸显国威。”

三十年前,正式组团参加会议;三十年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来到中国,举办这样一场史学盛会。对于中国,对于中国史学界,对于承办方山东大学,都是莫大的荣耀。“我们能办这次大会,原因也是多层面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成就显著,这是一个条件;我们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以及山东作为圣人孔子的故乡,让我们在文化上也有很大的优势;而作为承办方的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主编的《文史哲》杂志在国际上很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多层面的因素,使得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交集的链条上有了最关键的一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举办。

从参会到办会,需要承担办好大会的责任。作为有丰富办会经验的景德祥,有足够的发言权评价此次会议。“根据我的办会经验,筹办国际会议很繁琐,此次会议到目前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会场氛围还是参会人数,整个会议进展都井然有序。”对于景德祥而言,一场学术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硬件上,参会人数、学者安排、学者联系沟通事宜等要充分协调;软件上,会议内容要精彩,议题要有意义,会场氛围要活跃。对于其中的会场氛围,他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论述:“开会像是烤面包,要注意火候,会场上要有学者的观点交锋,热火朝天的讨论,但又要井然有序。参会者可以畅所欲言,结束又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最理想的会议状态。”几天的参会体验,让景德祥对会议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

衷爱的历史,毕生的追求

“五年一次的盛会,将历史学家共同体展现在世界面前,让全人类都有机会了解历史学的进展,讨论各种历史问题,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彰显软实力的大好机会。”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的他,参会自然有学术研讨的考虑。

历史于他而言,是一种科学,一种学习。“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与其说历史是有固定领域和对象的科学,倒不如说历史是对世界万事万物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观察的学科。”

\

景德祥(左)与他的德国老师、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在会场前合影

在景德祥看来,各类科学是互补的,它们从各个方向研究世界,历史作为回眸人类发展的科学很有必要,历史学科的发展要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对历史研究满满的热忱让他孜孜不倦地在历史学海中遨游。“研究历史于我而言,更像是学习,我可以从中吸收滋养,学习历史学家如何处世,不仅为社会贡献学术知识,也从中学习处理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

在景德祥的定义中,伟大的历史学家是有着自己风骨、有职业道德的群体,历史研究则是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的学问。“历史研究既要有高入云端的哲学思考,也要脚踏实地,重视史实,注重严谨。”对学术向来不倦追求的他,在经过德国长达十七年的学习后来到中国社科院工作。他致力于钻研学界密切关注的、符合国情大局的德国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他还积极策划学术活动,为研究世界历史的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还参与社科院世界历史浩大工程——39册、1500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大型世界通史著作《世界历史》中的部分写作,出版书籍等。学术于他,已然是毕生追求的事业。

魂牵梦萦的母校,永远的山大人

除了学术上的追求,驱使景德祥参会的还有感情因素。作为山东大学1983届校友,母校承办会议,景德祥自然要回来。山东大学在景德祥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所以每逢母校有大活动,他都协调时间参加。2001年,他回校参加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2003年,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他也在场。

“1979年的高考,录取率不到6%,考到山大是我莫大的荣耀。在这里,我接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认识了很多一辈子的朋友,这儿的老师与同学是我宝贵的无形资产。”至今仍与当时大部分同学保持联系的景德祥,将山大的四年视作人生的重要历程。或许,母校的意义正在于一辈子的魂牵梦萦,“虽然在远方,还是常想起……”

“这张照片太珍贵了,想想当时的代表团,有些学者已经仙逝,有些学者成了我后来的同事,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从学生时代见证中国代表团的正式参会,到时隔30年回母校参加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山大还是历史与他的缘分?或许是三者的合力才有了这样特殊的身份吧:景德祥——见证大会的山大人。

上一条:[史学汇·学者]顾銮斋:调和历史的三原色

关闭

Copyright © 2018-202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服务山东办公室    [网站管理]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835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9048